香港《南华早报》1月14日文章,原题:中国建造南极“前哨”以研究处于原始状态下的罗斯海环境 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的主楼钢结构搭建已基本完成,该站将用于研究地球上最后的原始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据官媒报道,这是中国在南大洋罗斯海——南极洲的一个深水海湾——的西海岸建造的第一座南极考察站,建成后预计可满足80人度夏、30人越冬的基本需求。罗斯海新站设计师祝贺表示:“罗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极洲的大海湾,是南极大陆最近的边缘海之一。这里保存了地球最后一块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是研究地球系统中能量和物质交换、海洋生物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理想之地。”
罗斯海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是“寿命长达500年的独特海绵”等一些稀有物种的家园。保护区还包括其他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说,这座新站将被用于开展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生态监测,为保护南极生态环境作出贡献。有关考察将提供南极关键内陆地区的数据,以评估气候变化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罗斯海新站位于罗斯海恩克斯堡岛,建筑面积将超过5200平方米,目前已有包括美国、新西兰、意大利和俄罗斯在内的其他6个国家在罗斯海地区建设7个考察站。
罗斯海新站将成为中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三个一年四季都有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常年考察站,也是中国在南极的第五个考察站。相比之下,中国的昆仑站和泰山站只能在夏季供工作人员使用。官方数据显示,美国和俄罗斯两国在南极分别有3座和5座考察站。
罗斯海新站将为中国参与南极的国际治理提供支撑。经过广泛谈判后,中国已签署一项保护罗斯海海域的协定。有关协定也成为中国与美国开展环境合作的领域之一。2017年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中国的南极事业》白皮书,公布建造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的计划,承诺持续提升南极科学研究水平,初步建成南极考察基础设施体系。中方还表达了改善国际极地合作的意愿。(作者Zhao Ziwen,丁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