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53个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5月23日,重庆生态法治暨司法保护教育实践基地在江津区龙华镇长江岸边揭牌并启用,即日起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基地免费向公众开放
据悉,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涉及永川、江津、九龙坡和大渡口四区近120公里。保护区重庆段是整个长江上游以及三峡库区重要的鱼类种质资源储存库和鱼类早期资源孕育所,生物多样性丰富,目前发现、记录的鱼类有9目22科98属166种,含长江鲟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该教育实践基地由市鱼保处、江津区林业局与江津区人民法院联合共建,位于重庆市江津区龙华镇长江岸边。基地相邻江段属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范围,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密集。
据悉,基地主要分为生态法治和教育实践,展厅内陈列了重庆环资审判成果、重要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等内容。形式上,包括图文展示、3D动漫体验、模拟法庭、渔具及标本展示等。基地正式开放后,即日起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记者在现场看到,生态法治展厅内,4个触控显示屏可详细查阅长江保护法、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并以“长江十年禁渔”为中心,精选56个案例进行了解析;3D动漫体验区通过模拟巡江护鱼,形象展示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模拟法庭设置在司法保护教育实践板块,配有完整的庭审场景、角色装备及各类民事、刑事庭审剧本,向公众提供了生动的沉浸式体验;展馆内外陈列的退役渔船和渔具区展示的可视化锚鱼竿等违规钓具,进一步增强了教育实践功能。
江津区人民法院还计划在标本区展示案件中没收的野生保护动物制品,如非洲狮骨、高鼻羚羊角等,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更加丰富的研学样本。
江津区人民法院院长揭诚渝介绍,该院先后建成生态司法保护基地8个,从“点上开花”到“串珠成链”,形成了“山水林”相结合的生态司法保护立体网络。
基地的启用,彰显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修复的决心,是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下一步,江津区人民法院将充分发挥基地的桥梁纽带作用,从保护长江的“一江碧水”入手,服务保障高水平美丽重庆建设。
基地迎来首批学生“体验官”
5月23日下午,重庆生态法治暨司法保护教育实践基地迎来了基地正式启用后的首批“客人”。通过模拟法庭和户外实践,龙华镇小学组织20余名学生在基地举行了首次教育实践活动。
在基地的模拟法庭内,学生们通过精心编写的剧本,扮演了审判人员、公诉人、被告人、辩护人、法警等角色,开展了关于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刑事审判模拟。
在法院干警的指导下,学生们认真投入到各自的角色中,从开庭宣布、法庭调查、举证质证到法庭辩论和最后陈述,每个环节都被学生们演绎得有模有样。
法院干警还向学生们详细讲解了法庭的构成、庭审的程序以及环境司法的相关知识。干警们用鲜活的案例,向学生们阐释了法律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每个人在生态保护中应承担的责任。
模拟法庭结束后,学生们来到江边,亲身体验了人工鱼巢的拆除工作。因长江上游野生鱼类的繁殖季节一般在每年的2月至4月,为了确保航道安全,需要在汛期前拆除人工鱼巢。在法院工作人员和护渔队员的指导下,学生们合力将人工鱼巢拉上岸,并细心地进行了拆除和清理。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在基地里自己学到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也了解到了长江有众多的鱼类。今后,一定要做一个环境小卫士,遵纪守法,爱护动植物。
上游新闻记者 徐勤 实习生 智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