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西城、海淀三区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270条通学公交线路开通……这一串数字,是北京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最新成绩单。
2023年6月1日,北京市23个部门联合出台《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围绕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五个友好”,提出“到2030年全市全面建成儿童友好城市”的总目标。
一座理想的儿童友好城市,应该什么样?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秦红岭说,儿童友好型城市是能为少年儿童提供安全健康、充满爱与支持的成长环境的城市,是将儿童利益和成长置于核心地位的城市,是充满温暖、活力和人性化关怀的城市。
政策友好
引导儿童参与社会治理
门头沟区发布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倡议
建议在山区公交站增加电子站牌、建议在地势低洼的三家店村大街开展“低洼防涝”改造、建议建立乡村科学培育种子试验基地……在红领巾提案展示区,获得门头沟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十佳”红领巾提案的学生们正在讲解自己从发现问题,到探索解决问题的创新想法。
为满足儿童需求,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营造全社会“儿童在前”积极样态,门头沟区提出“儿童在前,向阳而生”核心理念,通过红领巾提案、儿童友好资源图、儿童友好资源单位等举措全力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红领巾提案’是倾听儿童声音、尊重儿童想法、看见儿童需要的生动实践。”门头沟区教委群团科科长邓浩介绍,在“红领巾提案”的征集过程中,门头沟区的少先队员们发挥自己的独特创意,从身边生活学习的处处小事入手,启发思考提出问题,开动脑筋思考解决办法。在学校老师的指导及论证后,最终形成了涵盖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五大类的244条充满智慧和创意的“红领巾提案”。
门头沟学生介绍自己为家乡建设做的提案建议
妙峰山民族学校学生通过祭扫烈士墓、重走革命路、学习家乡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大峪二小学生从学校周边的社区道路入手,思考并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改造建议。
“目前,门头沟区教育两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建立畅通了联系、对话、合作渠道。” 邓浩表示,“社会各界积极回应‘红领巾提案’,很多孩子提出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这些都是体现‘儿童在前’理念的无比生动的案例。”
门头沟区教委主任曹彦彦告诉记者,未来,门头沟区将继续打造“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的多元共育环境,倡导社会各界协同共建儿童友好城市,鼓励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参与到儿童教育中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
今年,海淀区成功入选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目前,海淀区已经建立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并制定了详细的《北京市海淀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
近日,海淀区正式发布了“我的社区我的家”社区儿童参与行动导则,旨在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该导则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行动计划,包括开展“童心同意”儿童协商议事活动、建立“社区小管家”“小楼门长”等儿童行动联盟以及组织“我是社区小主人”“我为社区出分力”等儿童建言活动。
海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童心同意”儿童协商议事活动将依托居民议事厅等团体平台,结合“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围绕家庭教育、社区文化活动、公共空间与公共环境等议题组织儿童参与的议事活动。同时,结合儿童建言中体现的需求、问题、意见、建议,邀请居民代表与儿童共同讨论,实现儿童在社区治理中的有效参与。
服务友好
儿童友好场所有了新指南
东城有哪些独具特色的儿童文化场所,有哪些适合儿童游玩的“友好型”公园绿地……2022年,《东城区儿童友好地图1.0版》发布。今年,《东城区儿童友好地图1.0版》升级,在原有校外实践基地、医疗健康空间、儿童之家、休闲游憩空间共四大类68个点位的基础上,增加服务友好空间类型,并增添北京银行和平里支行、北京银行东四支行两个点位。
从“一米视角”关注儿童成长,是民生福祉,也是城市温度。打开《东城区儿童友好地图》,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所在地周围的学校、美术馆、博物馆、银行等。多项资源整合到这一个平台上,归属于不同部门的设施向儿童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起到了“1+1>2”的效果。
坐落于东花市街道枣苑小区118号的东花市枣苑社区儿童之家,自2018年投入使用以来,每年开展活动近400场。东花市枣苑社区儿童之家负责人说:“从阅读到艺术再到儿童素养,我们儿童之家从多方面入手,运用故事会、绘本之旅、巧手手工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打造家门口的‘小课堂’,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近年来,东花市枣苑社区儿童之家不断迭代发展,由原来的1.0版发展到引进第三方运营的2.0版,再到现在组建家庭教育促进中心赋能儿童之家的3.0版,把儿童之家这个“小阵地”作为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大窗口”。东城区儿童友好地图上的18个儿童之家点位,实现了全区17个街道全覆盖,真正成为开在孩子们家门口的“小课堂”。
近年来,东城区以社区儿童之家等200余处阵地为依托,持续实施“家庭领读人”“十平米阅读”等项目,推动构建覆盖全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景山、龙潭、和平里等街道积极试点儿童友好社区品牌建设,培育并深化儿童参与社区治理路径,探索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东城模式”。
空间友好
通学车为儿童安全出行提供新范本
“妈妈快点儿,我要第一个坐上通学车。”一名小男孩儿拉着妈妈的手,向通学公交的方向跑来。乘务员上前主动和孩子打招呼,带他上车并引导其规范系好安全带,接着到前门上车处继续等待其他学生。“为解决接送学生出行难题,减轻家长接送负担服务。5月22日起,服务于海淀区苏家坨中心小学的通学公交413路、415路和416路同步开通。
在《〈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年工作台账》上,改善儿童安全出行被列为“空间友好”的26项项目之一,截至今年5月,北京市通学公交线路增至270条,服务学校增至105所,服务学生超过1.1万人。北京公交集团介绍,通学车站位选择上,在满足学生安全上下车前提下,尽可能在小区或学校出入口就近设站,避免学生过马路。有条件的学校还提供了路外专属通学车站,更加保障了学生上下车的安全。
“北京市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通学存在的痛点和难点,将中小学生上下学纳入公共交通保障范畴,推出通学公交车服务,这是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抓手。”秦红岭表示,通学车的开通运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服务。
她建议,未来还可采取多种举措建构儿童友好型的学校周边交通改善策略。例如,学校周边车速控制方面,以减速带、减速丘等物理减速措施为主,限速减速标识、测速仪等信号提示措施为辅,实现车辆有效减速;在学校周边公共空间方面,合理利用通学路径两侧立面及地面空间,增设寓教于乐设施,提高儿童出行空间趣味性,完善通学路径的照明、绿化、遮阳等设施,提升儿童出行空间友好度。
全面建成儿童友好城市
小朋友将有更多专属空间
北京自发的“儿童友好”实践,源于2019年街道更新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适小化”探索。2023年3月,《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发布,围绕政策友好、服务友好、权利友好、空间友好、环境友好五个方面,提出22项重点任务,站在儿童视角,以“1米的高度”看城市,筑梦儿童美好未来。
按照计划,到2025年,北京要在3到5个区开展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进建设一批示范性儿童友好街区、社区、学校、医院、公园。到2030年,全面建成儿童友好城市,让广大儿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小朋友在北京将有更多的“专属”空间。比如博物馆、图书馆等嵌入儿童活动区域,公园、滨水空间等植入儿童科普体验区,社区、学校等补充儿童游戏、运动、安全出行等微空间。全龄友好型公园也将推进建设,到2025年全市建成50处以上。
据悉,今年北京将有望出台儿童友好空间规划导则、通学路和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引,为儿童友好的城市空间规划和项目建设提供标准方案。秦红岭说,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还需各部门“一盘棋”,建立更为灵活的项目落地机制,形成合力推动落地。
策划:韩冲苏珊赵艳国 赵翩翩
编辑:杨旭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