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讯(记者 朱亚运)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南通市生态环境以及相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去年以来生态环境相关工作相关情况。
近年来,南通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守护好出江入海生态屏障,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2023年,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全省最优,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达100%,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连续第二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生态环境质量方面,2023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305天,优良比率83.6%、全省第一;16个国考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87.5%,高于省定目标;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102个,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率达50%以上;新增危废处置利用能力5万吨/年。
生态保护修复方面,430公里沿江沿海生态带全线贯通,在五山滨江地区打造“江豚湾”,南通军山入选全省首批生态岛试验区试点,海门青龙河整治入选2023年国家长江警示片全省唯一正面案例。建成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观测记录物种3789种,丰富度全省领先。南通市、通州区、海安市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全覆盖。
绿色转型升级方面,完成198家企业绿色化改造,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200万千瓦、全省第二,全省容量最大的独立共享储能项目在如东正式并网。公转铁、公转水等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水运周转量超1000亿吨公里,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31.5%。
今年是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美丽南通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突破之年。南通将在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方面持续发力,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充分发挥南通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高起点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持续推动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同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支持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江海河联运,提高铁路、管道、水运等清洁运能。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