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都有一个天然的生存本能,会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会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而人类作为万物之中最有适应能力的生物,更是可以大概率适应各种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
然而对于鄱阳湖而言,湖中的生物却没有能力去从丰水季度完全进入枯水季度的生存状态,因为水的减少会让湖中的生物种群大量的减少,同时也会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2022年,鄱阳湖大多数地方都干涸了,就连鹦鹉岛和白鹭岛,这两个最大的鄱阳湖中的岛屿,面对环境的恶劣,也没有办法坚持生存。
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更是被殊日为江西这个省份的省“肾脏”,足以见鄱阳湖对于江西人民来说有多么重要了,尤其是对于鄱阳湖畔的居民来说,更是几千年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鄱阳湖也被赞誉为一座明净的水晶,一座宝石,用来形容它那湛蓝的湖水,通透的湖水映衬出的蓝天白云,耀眼的阳光,而鄱阳湖中的水产资源丰富。
有着蛏、鲇鱼、鲶鱼、罗非鱼、银鱼等40多种鱼类,90多种虾类等数以千计的鱼虾,因此当地的农民更是靠着鄱阳湖养活了一家大小。
同时鄱阳湖还是鱼虾的故乡,每年的四月份,大批的候鸟都会来到鄱阳湖中寻找食物,为了感谢这些候鸟能够白天下来猎捕这些鱼虾,当地的居民都会去当地的庙宇祭拜这些候鸟。
而在初秋的时候,当当地的稻田成熟的时候,当地的农民更是急忙忙的将庄稼收割,将稻子堆到一起,然后等待着大批的鱼虾来到,将没收割到的稻子一并吃下肚。
那鄱阳湖靠着寸土寸金的土地又是怎么形成成为一座肾脏的呢?
这和鄱阳湖的地势有着非常大的关系,鄱阳湖是一个由很多小河流入的湖泊,同时也是长江的物资堆积所形成的。
江西的地质构造主要是以花岗岩为主,形成了一个一个从1996年上世纪之后横亘于江西的丘陵地带,这些丘陵和中低山之间的地带。
1996年这些地带被江河冲刷搬运来的泥沙所掩没,其中最厚的地方将近有2米左右,而在鄱阳湖的地势水位上,这一掩埋的厚度已经达到4米,最小的部分也有0.4米的厚度。
当这些泥沙汇聚到一起之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流砾地和堤岸,之后被淹没到水中的地方,快速的堆积到四周,并且形成了泥沙所凝聚而成的土丘,而当土丘和堤岸达到了一定高度之后。
被大量的水体覆盖,这些土丘和堤岸上的植被也逐渐消失,留下一片片的坑洞,在大部分的时间段上,在湖底的水深处一般比湖面的水深处要深很多。
同时由于鄱阳湖的水生生物种类繁多,因此这些绿化区域和湖中的水生生物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生态系统,这也大大的补充了鄱阳湖中的水生生物种群。
鄱阳湖自古以来的湖底的面积上的水体逐渐变深,逐渐向着鄱阳湖中灌输水体的水位逐渐变浅,而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淡水是非常的珍贵的,同时也是有限的。
在这种有限的资源下,随着许多水利工程的建设,湖水的地理位置逐渐播散到了全国各地,因此导致了鄱阳湖的水位变浅,同时也导致了鄱阳湖湖面的面积逐渐变小。
2002年的时候国家将鄱阳湖被淹没的26万亩土地和鄱阳湖的保护区的水资源以及湖面上的生态环境,同时还有鄱阳湖的资源等等转让给了当地政府,鄱阳湖的水资源和湖面上的资源也开始逐渐递减。
在之后的几年中,尽管鄱阳湖的水体的水位有所上涨,但仅仅只涨了20厘米左右,而鄱阳湖对于江西而言,是非常宝贵的,因此江西省委对于鄱阳湖的保护非常的重视,提出了搁置利益,保护鄱阳湖的口号。
然而尽管是这样,按照鄱阳湖的年度水位的波动范围,在这种波动范围之内,就是鄱阳湖的水位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是自从进入到2022年以来,在这几年时间段内,鄱阳湖的水位直线上升,并且在2022年的夏季关键时刻,直线上升到了15.3米,湖面的面积达到了3.3万亩,而在2016年的时候这一数值还只有0.5万亩。
显然这种现象不是一个好现象,也意味着鄱阳湖的水体在迅速的减少,而鄱阳湖中那些生活着的水生生物会随着湖中水位的逐渐下降,这些水生生物的种群数量会减少,甚至逐渐消失。
而鄱阳湖旁的村民和居民生活的环境也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种现象和鄱阳湖中要是那两座岛屿的情况也是如此。
鹦鹉岛和白鹭岛作为鄱阳湖中的最大的两处岛屿,所以一直以来都是鄱阳湖上候鸟的巢穴,大量的候鸟就选择在鄱阳湖的岛屿上繁衍生息。
每年当候鸟来到鄱阳湖的岛屿上,鄱阳湖上的鱼虾们就通过吃下鄱阳湖湖底的水草和小虾小鱼喂养大批的候鸟,有效的减少了湖中鱼虾的种群数量。
同时这些候鸟们还会带走鄱阳湖中大量的蚊虫,因此当当地的居民看到候鸟们准时的来到岛上的时候,他们就会备好食物,拿着食物坐上小船来到这些岛屿上给候鸟们喂食。
为的就是感谢候鸟们白天来到湖边边上帮鄱阳湖净化湖面,但是当他们看到这些小岛逐渐的干涸,没有水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上一篇:一夜过去,中国队奖牌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