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云南怒江上每天都会上演惊险的一幕。
怒江之上水流湍急,在距离水面仅有几米的上面,横跨着一条钢索,钢索上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身上只绑着几个绳子,脚上只有一双破旧的拖鞋,几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似乎只要绳子一断,她就会掉下去。
而且如果用力过小,便会停留在江面中心,用力过大,则会因为速度过快,直接撞到对面的石头上,轻则头破血流,重则当场死亡。
面对连成年人都要害怕的怒江,小小的她,从怒江这头滑到另一头,每天如此。
你以为是什么杂技表演?
错了,这是小女孩上学的必经之路,为了去远处的学校学习,她不得不冒着随时失去生命的危险,每天来往于怒江之上。
她就是16年前,火遍全国的“溜索女孩”,如今的她怎么样了?
本文内信源来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信息中心:《极目中国》,2023年2月21日,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01.溜索女孩
小女孩名叫余燕恰,家住在云南省怒江州,在以前,这里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
咆哮的怒江横穿其中,在这里,除了山就是江,人们的出行极其困难。
怒江,人如其名,江水流速非常快,只要掉下去,就会马上没影儿,站在江边,听着江水拍打岸边,总是让人望而生畏。
就是这样的危险,余燕恰每一天却不得不面对它。
在当地,每一个要上学的小孩,在上学前都要学习溜索,因为学校在怒江另一边,过不去怒江,就上不了学。
怒江,仿佛成为了他们最大的障碍。
很多小孩子在学的时候,总是会害怕,于是余燕恰的妈妈告诉她,溜索是必须要学会的,不然没法上学。
当余燕恰真正到了怒江边,她感觉自己不害怕了。
不过溜索是有很大危险的,余燕恰只凭着一个小小的溜索工具,几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在波涛汹涌的怒江上,每天来来往往。
下雨的时候,雨水淋地几乎睁不开眼睛,看不到前面的路,但余燕恰还是坚持溜索上学。
因为余燕恰年纪小,身体比较轻,一般人都是直接就能到对面,而她往往会停留在中央,一点儿一点儿往另一头挪。
有时候同学看见了就会拿着一根木棍,让她拿着一头,另一个好几个小朋友拉着,把她一点点拽过来。
即使是这样,余燕恰过得一直都很开心,她从来没觉得害怕,也没想过,上学的路这么艰难,我不上学行不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余燕恰的世界观里,她以为全世界的小孩去上学都和她一样,要溜索,要过这么凶险的怒江。
然而她的这个想法,在一个记者的到来后,全部被打破了。
02.第一座桥
2007年,一个记者来到了余燕恰的村子,恰好拍下了余燕恰溜过钢索的画面,一时间,余燕恰火了。
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在我国有些地区的孩子,上个学竟然还要冒着生命危险。
余燕恰和她的家乡布腊村顿时受到了全国的关注,而这里也因为余燕恰有了第一座桥。
第一次从桥上走的余燕恰,不怕溜索,但是走桥却是怕的很,还是几个人搀着她,从这座桥上走了一遍。
但有了这座桥,余燕恰的上学之路更加顺畅了,她慢慢适应了这座桥,不再怕它,而是把它当做得之不易的珍宝。
每天上学放学,余燕恰和几个小伙伴们一起,背着小书包,说说笑笑,感觉上学的日子更快乐了。
但余燕恰心里明白,这是好心人为了帮助他们,给他们修的桥。
为了不让这些好心白费,余燕恰一直都在努力学习,打算以后可以回报社会。
虽然村里的路通了,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并不是很好,整个学校都没几个老师,往往是一个人教好几门课。
她说当时数学题很头疼,一直不会做,但她就硬啃,一直做一直做。
所幸的是,村里的路通了,余燕恰可以去州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有一个老师免费教他们英语,余燕恰的成绩也慢慢好了起来。
在2018年,余燕恰以568的优秀成绩考入了昆明医科大学,成为了附近十里八乡唯一一个走出大山的大学生。
原本是一个可喜可贺的好事,然而余燕恰却开心不起来,原来她的家里迎来了一个噩耗。
03.噩耗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余燕恰的父亲因为车祸去世了,家里突然少了一个顶梁柱,如同塌了半边天一样。
余燕恰开始为难了,家里并不富裕,自己上学还需要很多学费和生活费。
此时,阻碍她的不再是面前汹涌的怒江,而是钱。
她在家里犹豫很久,不知道该怎么办。
就在这个时候,村里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国家开展了新一系列的扶贫项目,免费发放草果的树苗。
根据专家解说,说这种草果是一种经济作物,最适合生长在湿润的山地林间,这里的气候是最适合的。
村干部挨家挨户地劝说种植,余燕恰的母亲看自己家里这么穷,女儿又为了上学发愁,于是决定不管如何,总要试一试。
于是余燕恰一家在村里开始种植草果,一方面还告诉余燕恰肯定能赚钱,你就放心去上学念书吧。以前没桥我们能念书,我们不能有了桥,反而还不能念书了。
就这样,余燕恰拿上自己的行李,去了大学上学。
而她的家人一天到晚在林地里忙碌着,国家还担心这么村民没有经验,派了一批专家教他们如何种植。
并且国家还保证,卖不出去的,国家收购。
这样一来,全村都开始放心大胆地种植,正如所有人想的那样,每一株草果都长得非常好,结出了鲜艳晶莹的红色果子。
专家告诉他们,这种草果可以吃,也可以做成果酱,还可以做成染料和香料,总之用处多多。
第一年的成果下来了,大家都满载而归,余燕恰也回来了,回到家乡的她,看着大变样的村子,看了又看,眼里满是藏不住的欣喜。
04.国家扶持,全村致富
原来国家不仅教他们种植草果,还给村民们免费盖新房。
余燕恰一家住的是山上的竹屋,经常有一些蛇虫爬进来,屋子里潮湿阴暗。
这次回家,余燕恰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家从山上搬到了山下,还住进了二层小楼,她以前是和妈妈睡在一个屋,现在有了自己的房间,姐姐也有自己的房间。
整个小楼的面积大概是120平米,比起先前的小屋,不知道大了多少倍。
不仅是自己,村里其他人也是这样,她感觉非常高兴。
欣喜之余,她还跑到林地里,和家里人一起锄草,干农活儿,她能感觉到,全家人的日子真的有在变好。
随着全村的草果种植成功,村民们手里有钱了,开始投资更多的东西。
在村里建起了果酱厂房,做成香料,出售各种农产品,因为有国家的帮忙,总能赚的盆满钵满,大家的脸上也有了笑容,再也不是那个只能靠着溜索才能走出大山的小村子。
如今怒江上每隔1.3公里就有一座桥,大家出行也方便了许多,没有人再为了钱发愁。
如今的余燕恰已经大学毕业,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她的举动震惊了所有人。
05.回到家乡
她说,一定要回到家乡。
就算是身边的老师等人告诉她,最好是多投几个工作单位,这样录用率高,但余燕恰却双眼充满坚定,除了家乡,哪里也不去。
考虑到家乡虽然比以前建设地好了,但目前还是缺乏人才,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回来,而自己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身为一名医生,应当回来给家乡的亲人看病。
是家乡养育了她,现在她长大了,是时候回报家乡,回报祖国了。
所有人都想远离自己那贫穷的家,只有余燕恰想回来,因为只有回来,才能摆脱贫困。
如今她已经成为了怒江州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希望她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家乡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