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研制高速动能武器“反坦克”:强烈冲击波可令内部螺栓断裂,人员无一生还
1月1日,《南华早报》报道了我国科研人员的一篇新论文,揭示了我国正在研究使用高速动能炮弹来瘫痪美军的先进坦克。论文模拟了一个重达20公斤的实心球体以4马赫速度攻击坦克时的情景,虽然受到攻击的坦克外部没有明显的破损痕迹,但仍能依靠其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对按照美国军用标准制造的先进坦克内部造成严重毁伤,并且几乎不用考虑射击角度问题。可以说,在这种新型反坦克武器面前,美军艾布拉姆斯坦克的贫铀装甲可能也没那么“坚挺”了!那么,解放军是否会很快用上这种另辟蹊径的反坦克“大杀器”呢?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众所周知,当前主流的反装甲弹药的战斗部主要有串联式聚能装药破甲战斗部(破甲弹)和动能杆战斗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两种。由于这些弹药战斗部采用能量高度集中的破甲/穿甲效应,所以对其“反坦克”威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是“穿甲厚度”,可以简单认为穿透坦克装甲即等同于摧毁或重创了这辆坦克。但由于现代化坦克除了本体装甲钢外,还在外部不同部位附加了多种装甲以增强其防护能力。因此炮弹击中坦克部位和攻击角度的不同,都将极大影响作战最终效果。同时,传统反坦克炮弹为了击穿防护效能日益增长的坦克装甲,已经将自身潜力挖掘殆尽,正陷入对更先进装甲无能为力的境地。
洛马公司研制的“紧凑型动能导弹(CKEM)”效果图
而具备极高速度动能弹在进行反坦克作战时,因为主要依靠强大的冲击波对坦克内部造成损毁,因此并没有传统反坦克弹药的这些“痛点”。美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原本仍旧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早在1981年美国军方就有了Vought HVM项目,1990-2000 年代又制定了更高技术水平的LOSAT项目,而2003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又在为美国陆军在开发实用型的“紧凑型动能导弹(CKEM)”,以作为美国陆军当时正在进行的“未来作战系统(FCS)”的配套反坦克弹药。但随着美国陆军在2009年彻底放弃庞大的“未来作战系统(FCS)”,“紧凑型动能导弹(CKEM)”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而时隔多年,中国的军工科研人员又将这种潜力巨大的新型反坦克弹药挖掘了出来,并展开了一系列详细研究。在这篇研究论文中我们发现,高速动能弹在撞击到坦克装甲时,撞击点及附近的坦克局部范围结构将发生穿孔、断裂及塑性大变形等严重损伤。而这些强冲击振动将可能引起结构连接发生失效,结构部件超过临界过载要求而发生损伤。通过软件模拟可知,这种强烈冲击虽然可能无法直接击穿坦克装甲或附加装甲,但却可以使固定装甲板的螺栓失效或断裂,或者使装甲板因冲击造成其自身结构出现过载损伤的情况。
并且,这种因高速动能弹强大冲击波导致的螺栓损坏情况,不仅对固定装甲的螺栓有效,而且还会对坦克内部的大量设备固定螺栓产生同样影响,比如油箱、发动机、炮弹架、各种电子设备等。这些坦克关键设备的螺栓一旦遭受破坏失效,就会导致相关设备脱离原位、核心电子设备失效,从而使坦克失去不同的能力。可以想见坦克发动机在失去固定后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更不要说挤在坦克内部狭小空间的车组人员了!
正安装附加装甲的美军艾布拉姆斯坦克
论文模拟高速动能弹击中艾布拉姆斯坦克炮塔侧面后的内、外应力效果
而在沈阳理工大学2023年3月的一篇学位论文中,则对高速动能弹击中以美军艾布拉姆斯坦克为模拟的目标时,对坦克内部舱室、炮塔、驾驶舱等关键部位的冲击影响进行了详细模拟分析。论文还特别阐述了动能弹在击中坦克时产生的高速冲击震动,会对坦克内部的人员头部、胸部、盆骨等关键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经过模拟计算可知,动能弹速度达到7马赫后,击中坦克车体后所传递到内部的动能,足以使车内成员全部阵亡;即便动能弹的速度低于7马赫,成员仍会因重伤而失去操作坦克作战的能力,也能达到间接瘫痪坦克的目的。
但高速动能弹作为一种新型反坦克弹药,虽然其作战效能非常出色,无需像传统弹药一样纠结于“击穿”坦克装甲。可其所有的毁伤效能都建立在弹丸的飞行速度快慢上,通过模拟可知,要想对坦克达到满意的毁伤效果,那么动能弹的飞行速度就不能低于4马赫;而在速度达到7马赫以后,仅凭庞大的冲击波就能彻底瘫痪一辆类似美军艾布拉姆斯的先进主战坦克。因此,尽快研制一种可以满足各种装甲车装备的高速动能弹发射系统,才是解放军何时能用上这种新型反坦克弹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