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日,某知名美食主播因在直播中调侃“九一八”事件,引发公众强烈愤慨,其社交平台账号最终被永久封禁。这一事件再度引发了关于言论自由边界与公众人物社会责任的深度探讨。本文旨在从法律视角解析该事件,审视网络空间言论行为的法律约束,以及公众人物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事件回顾:轻浮调侃激起公愤
9月18日,拥有40多万粉丝的美食主播“娟子”在直播中,误将“九一八”事件说成“六一八”,非但未立即纠正,反而以此为笑柄,面对网友质询,更是以“没上过学”、“不看新闻”等荒谬理由搪塞,甚至放言“自己不是中国人”。这一系列言行激起了广大网友的愤怒,平台迅速响应,对该主播账号实施了永久封禁。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舆论普遍认为其行为严重亵渎历史,挑战民族情感底线。
二、法律视角:言论自由的边界
1. 言论自由并非绝对
我国《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然而,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是无边界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同时,《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二百四十九条分别对侮辱罪、诽谤罪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等作出了规定,明确了言论可能触及的刑事犯罪领域。
2. 网络空间言论的法律约束
在网络环境中,言论的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远超传统媒体,因此,网络空间的言论行为受到更为严格的法律规制。根据《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网络用户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行为。主播“娟子”的言行,显然触犯了这些法律规定,平台对其账号的封禁有坚实的法律依据。
三、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
1. 公众人物的特殊影响力
公众人物,如知名主播、明星等,因其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言行举止往往能引起公众关注,甚至对社会风气产生深远影响。正如美国法学家沃伦和布兰代斯所提出的“公共人物”理论,公众人物在享受公众关注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应接受更高标准的社会监督和道德约束。
2. 社会责任的体现
主播“娟子”作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其直播间的言行本应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然而其对历史事件的轻浮调侃,不仅违背了基本的历史认知和社会公德,更严重损害了民族尊严。这不仅是对自身职业操守的背离,也是对公众人物社会责任的漠视。
四、结语:尊重历史,坚守底线
此次事件警示我们,无论普通网民还是公众人物,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都应牢记历史、尊重民族情感,严守法律边界。对于公众人物而言,更应以身作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网络平台也应强化内容审核与管理,及时制止并惩处类似违法行为,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法治秩序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