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就在全球聚焦中东局势之际,以色列再次用狂妄的军事行动挑衅国际社会,直接将战火带到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心脏地带。10月11日晚,以色列对贝鲁特市中心发动了两次精准空袭,目标是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导致22人死亡,117人受伤。这不是一次所谓的“反恐行动”,这是一场无耻的屠杀,是以色列肆意滥用武力的又一次公然挑战。
以色列的轰炸显然不是冲着真主党来的,而是蓄意针对平民。这次袭击发生在黎巴嫩首都最繁忙的中心地带,努韦里和拉斯纳巴地区,这里并非真主党的军事据点,而是普通市民的家园。那些被摧毁的建筑中,居住的正是无辜的黎巴嫩家庭,他们并没有参加任何武装活动,也没有对以色列构成威胁。以色列声称自己是在“自卫”,然而他们所谓的“自卫”不过是借口,真正的目的是制造恐慌,摧毁黎巴嫩的社会稳定。
黎巴嫩卫生部的初步统计数字显示,这场空袭已经导致了22人丧命,117人受伤,死伤者中有许多是妇女和儿童。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人道主义灾难,然而以色列对此毫无歉意。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以色列第一次对黎巴嫩首都发动如此惨无人道的攻击。自9月份以来,以色列对真主党发起的所谓“攻势”实际上已经转变为对整个黎巴嫩平民的系统性打击。贝鲁特南郊的居民早已在轰炸中被迫逃离家园,而如今,市中心的普通民众也难逃劫难。
以色列的这些行动,究竟是在打击恐怖主义,还是在用国家暴力肆意屠杀无辜?答案不言而喻。自从以色列加强对黎巴嫩真主党的攻势以来,贝鲁特的平民已经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以色列的空袭不仅毁灭了建筑,夺走了无数生命,还将整个城市推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这些普通的黎巴嫩人,本该享受和平生活,如今却每天都在为自己的生命而恐惧。而这一切,竟然发生在以色列冠冕堂皇的“自卫”名义下。
以色列为何敢如此肆无忌惮地行动?答案很简单:它得到了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默许与支持。美国长期以来为以色列提供巨额的军事援助,而面对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侵略行为,国际社会的反应却异常软弱。西方国家一次又一次地对以色列的战争暴行视而不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为其提供外交掩护。正是这种无条件的支持,让以色列可以毫无顾忌地继续在黎巴嫩、加沙和其他地方实施暴行。
不仅如此,以色列还将这次空袭包装成了“针对真主党”的打击。自9月以来,以色列的每一次空袭都声称是在打击真主党,但事实是,真正遭受打击的是黎巴嫩的平民社区。此次空袭目标不仅包括贝鲁特的居民区,还涉及了大量的民用基础设施。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早已脱离了任何合理的军事目标,演变成了对平民的无差别攻击。
以色列试图通过这种军事恐怖主义来巩固其在中东的霸权地位。然而,这种屠杀无辜的行为只会激起更多的反抗和仇恨。黎巴嫩、巴勒斯坦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早已对以色列的侵略行径怒不可遏。真主党虽然是以色列的直接对手,但以色列的暴行却让更多的黎巴嫩人站到了对抗它的立场上。每一颗炸弹、每一次空袭,都会激发更多的仇恨和抵抗。以色列的军事优势也许能暂时压制住真主党,但它永远无法赢得和平。
不仅如此,以色列的这些行动对整个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每一次空袭都在破坏地区的安全结构,将中东局势推向更大的混乱。贝鲁特已经多次成为战争的前线,而如今,以色列的暴行正在将整个黎巴嫩推向崩溃的边缘。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黎巴嫩的稳定对整个地区的和平至关重要。以色列的空袭正在摧毁这种稳定,而美国和西方世界的默许正在加剧这一危险。
更令人愤慨的是,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行为几乎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尽管联合国和多个国家多次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但这些谴责似乎只是流于表面,无法对以色列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制约。以色列每一次空袭后,国际社会的反应不过是发表一两句不痛不痒的声明,而以色列则继续在美国的庇护下进行下一轮攻击。这种国际社会的软弱,只会让以色列更加肆无忌惮。
以色列的空袭不会停止,它的侵略野心也不会就此结束。黎巴嫩、加沙、叙利亚,甚至更广阔的中东地区,未来仍然会是以色列扩张目标的牺牲品。而那些生活在战火中的无辜平民,将继续承受这种战争带来的巨大苦难。以色列一次次用“自卫”的借口掩盖屠杀平民的事实,而美国和西方国家却选择了视而不见。这样的世界,正是在以色列的战争机器和西方的纵容下,一步步陷入无尽的混乱。
面对这种残暴的现实,国际社会必须立即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制止以色列的暴行。空洞的谴责已经无法阻止以色列的屠杀,只有通过切实的国际行动——包括制裁、国际法庭追责等,才能让以色列为其暴行付出应有的代价。黎巴嫩和中东的人民,已经承受了太多战争的痛苦,他们不应再成为这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总而言之,以色列的空袭暴露了它的真正野心:通过暴力手段制造恐慌,巩固其在中东的霸权。然而,这种霸权建立在无数无辜生命的鲜血之上,国际社会不能再袖手旁观。以色列必须为其侵略行为付出代价,黎巴嫩和中东的和平也不能再被这种无耻的侵略所践踏。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