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大熊猫大家都熟悉,但是“
水中大熊猫
”你知道是什么吗?
就在2022年1月22日快天亮时,浙江宁波北仑的渔民在郭巨海域打渔时,不小心打上来一条形状怪怪的鱼,大约有2斤重,体长足有70公分,最明显的特征是突出的骨架,这是什么鱼?
渔民意识到这条鱼不寻常,赶紧上报,最后技术人员确认这是一条珍贵的野生中华鲟,于是赶紧实施救助,最终把这条健康无损的中华鲟交给了宁波市有关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保管。
图文无关
01
“中华鲟上餐桌?”
有网友讲:
中华鲟很常见呀,餐桌上经常能见到
。其实您说的不是中华鲟,因为它是国家保护动物,餐桌上的都是西伯利亚鲟。早在2007年11月20日,在重庆大渡口区,就有渔民牟绍成在长江捕获一条鲟鱼,很多人都以为是野生中华鲟,但是经渔业专家谨慎鉴定后,确认是一条西北利亚鲟鱼。因为两种鲟鱼在外观上比较接近,平常人们难以准确辨别,需要通过DNA分析才能确认。
爱国鱼,水中“大熊猫”
中华鲟为什么那么珍贵呢?
中华鲟在江里出生,却在海里长大,一般在盐度1%~35%的水中生存,大约10年后,快成熟的中华鲟会追随童年的足迹,从大海再游回江里,到上游去产卵繁殖下一代。它们有稳定的生殖洄游习性,有自古以来固定不变的航道,即使游遍天涯也始终眷恋着母亲河,不管游多远都会回到出生的江里,所以它有了一个雅号“
爱国鱼
”。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曾和恐龙生活在一个时代,到现在有1.4亿年的历史,它也是全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您说珍贵不珍贵?而且中华鲟又与国宝熊猫一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专业人士称之为研究鱼类和脊椎动物进化的“
活化石
”,老百姓愿意叫它“水中大熊猫”。
02
野生中华鲟为什么少见了?
中华鲟是一种软骨硬鳞鱼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早在1834年,英国人格雷在珠江广州段搜集到一条体长32公分的中华鲟,于是他在当年的伦敦动物学会发表学术论文时,给它定名叫中华鲟。而我们自己当时叫它的土名鲟龙或鲟鲨。
野生中华鲟主要分布在长江上,从金沙江向东一直到东海入海口,在珠江、湘江、钱塘江等江河中也偶有发现。野生中华鲟在长江上的原产卵场位于金沙江牛栏江江段。
后来,在1981年我国修建葛洲坝副坝后,就把中华鲟拦在了坝下,中华鲟只能随遇而安,就把产卵地改在了宜昌红花套江段。但是这里并不安全,总是有铜鱼等吞吃中华鲟鱼卵的习性,于是在长江宜昌建立了中华鲟放流站,定期投放中华鲟幼苗。
中华鲟能人工繁殖吗?
1982年我国就成立了中华鲟研究所,也是
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鱼类增殖放流站。早在1984年就实现了成功人工繁殖中华鲟。但是此时有一个大的问题,要想在雄鱼和雌鱼身上取得生殖细胞,必须捕获野生中华鲟,然后“杀鱼取卵”,看起来并不符合现在的“人道”。
1982年,科研人员以网捕过坝的方式对中华鲟进行保护
仅仅过了两年,到了1986年,我国就能采用人工合成激素的方法给中华鲟催产进而繁殖,从而不再捕杀野生中华鲟,这确实是一大进步。
科研人员通过内窥镜鉴定中华鲟早期性别
到了新世纪的2009年至2011年,我国实施了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这又是一次重大突破!为什么这么讲呢?前面也说了,中华鲟在淡水里孵化,但是却要在咸水中生活。我国这三次人工繁殖,突破了在全淡水条件下养殖成功。
模拟野外条件的养殖环境
等到了2014年又有了更出人意料的突破——不要爸爸,妈妈一人就能生小孩了——
中华鲟亲本再成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