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高焓 通讯员 李国全 王梦华
图/通讯员供图
1月5日,由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广州市慈善会主办的“加强社区基金建设,激发社区慈善活力”社区慈善交流活动在广州举行。来自粤港澳大湾区部分慈善城市代表、广州市各慈善组织、社区慈善基金代表等100余人共聚一堂,围绕社区慈善主题共商发展、共话未来。
主题分享:
专家学者共议社区慈善可持续发展
“社区里的居民才是社区慈善的主角。”北京师范大学民生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琼,以《新慈善法视角下的社区慈善目标与机制搭建》为题进行了分享。她表示,社区慈善的目的是通过促进社区发展,改善社区民生福祉,最终构建社区共同体,实现社区的精神家园价值。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有财,带来了《社区基金会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基于上海的经验》的主题分享。他指出,社区基金会通过建立在地认同,推动在地介入,唤醒社区在地性,依靠本地利益相关方,寻找问题的本地解决方案。
经验分享:
广州社区慈善的探索与实践
截至目前,广州市设立社区慈善基金1175个,累计筹集善款1.02亿元,已设立的社区慈善基金在深入推进社区治理过程中撬动多元社会力量,助力解决社区以及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而市、区两级民政局、慈善会也陆续出台社区慈善基金相关文件及配套启动资金等引导推动社区慈善基金设立与运作,多个社区慈善基金在运作过程中探索形成自身富有特色的运作模式。
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邓红兵分享了番禺区构建社区慈善生态、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经验。番禺区以标准化建设为切入口,通过政策支持与倡导、专业服务与培训、规范运作与管理、募捐渠道搭建与创新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行动,培育和发展社区慈善基金,推动社区慈善基金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广州市慈善会洋城慈善基金的运营方、广州市洋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罗廷贤,围绕洋城慈善基金探索“公益+商业”的模式进行分享。她介绍,洋城慈善基金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建立伙伴支持网络,筹建用于救助帮困的社区基金,积极探索“公益+商业”模式,完善社区和社会资源的配置平台,形成实体服务运营体系,发展社会企业项目,尝试探索自主造血的方式打造帮扶机制的良性循环系统,以全面回应居民及困境群体的服务需求。
创新运作:
社区慈善信托或推动社区治理新模式
活动现场,主办方为北京街、光塔街等共15个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典型示范点颁牌,还举行了穗善(光信善)·2024社区守护慈善信托设立仪式。
据了解,该社区慈善信托采取双受托人的模式开展,由广州市慈善会作为委托人,光大兴陇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作为受托人,旨在进一步强化资金管理和增值以及慈善项目实施和运营。该慈善信托前期将由广州市慈善会投入1000万元,后期将采取公开募捐的形式向社会公众筹集善款,用于支持广州灾害应急和公共卫生事件援助、社区困难群体居家安全改造、社区备灾、救灾、促进社区慈善发展等。
据了解,近年来,广州大力推动慈善信托建设。采用慈善信托方式促进社区慈善发展,各区不仅能更好地结合本社区优势、实际,发挥慈善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还能盘活社区慈善服务资源,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完善社区慈善生态。
下一步,广州市将继续着力培育发展社区慈善品牌组织和项目,宣传推广社区慈善发展典型模式,加强社区慈善人才培养,深化综合性慈善服务平台载体建设,推动设立社区慈善信托,实现广州社区慈善高质量发展。
调研访谈:
深入社区,为社区慈善基金把脉问诊
据悉,为进一步激发社区慈善基金活力,提升基金筹款能力,增强基金运作规范性,扩大基金影响力,从2021年开始,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启动“善暖同路人”社区慈善基金支持计划。
为了准确把脉社区慈善基金当前运行所遇到的问题、提炼行之有效的基金运营模式,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组建由高校学者、业务主管单位、一线业务从业人员组成的调研小组,于2023年7—8月期间选取20个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社区慈善基金,进行调研访谈,总结提炼出社企反哺社区、社会资本共创、商圈融合、行政力量主导等四种社区慈善基金运作模式,为不同类型的社区提供社区慈善基金运作模式参考。